- · 《种子科技》栏目设置[05/29]
- · 《种子科技》收稿方向[05/29]
- · 《种子科技》投稿方式[05/29]
- · 《种子科技》征稿要求[05/29]
- · 《种子科技》刊物宗旨[05/29]
农学人追忆袁隆平:梦的“种子”远去 粮食种子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中新网郑州5月23日电 题:农学人追忆袁隆平:梦的“种子”远去 粮食种子留给了我们 作者 阚力 李明明 位于河南农业大学实验楼的河南省水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外,一张袁隆平与师生
中新网郑州5月23日电 题:农学人追忆袁隆平:梦的“种子”远去 粮食种子留给了我们
作者 阚力 李明明
位于河南农业大学实验楼的河南省水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外,一张袁隆平与师生们的合影,勾起了彭廷的种种回忆。
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先生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23日,河南农业大学组织农学院部分师生举行座谈会,悼念袁隆平先生,追忆他与河南的不解“情缘”。
资料图:2014年11月,袁隆平在河南农业大学讲学,引发学子“追星潮”,所到之处人潮涌动。 河南农业大学供图座谈会结束后,彭廷等人又站在袁隆平与师生们的合影前,回忆着曾与袁隆平的几次结缘。彭廷是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的青年教师,也是学院水稻科技创新团队的学术骨干。
时间拨回到2014年,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当时84岁的袁隆平,正式担任河南农业大学“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水稻首席科学家。同年,他率队考察在河南光山县实施的超级杂交水稻“百千万”高产攻关工程。
彼时,作为上述工程项目的参与者,袁隆平的光山之行,彭廷亦在其中。此后,彭廷还与袁隆平多次接触。“最近的一次是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我与袁老相坐仅隔一人。”
毕业后留校从事水稻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彭廷,从小就深受袁隆平的影响。他说,“相对于其他工作,科研工作是极其枯燥的,但袁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指引我们前行的动力。”
资料图:2015年8月,袁隆平考察光山县超级水稻试验田。 河南农业大学供图“袁老虽然带着梦的‘种子'去向了远方,却将粮食的种子留给了我们农学人。”彭廷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团队的部分科研项目还将同“袁隆平团队”继续合作,把“超级杂交水稻”持续增产等未尽事宜,继续做下去。
数次到访河南的袁隆平,不仅讲“稻”,还给河南农学人留下谆谆寄语,“小麦与水稻的研究有许多相通之处,需要相互借鉴学习,希望河南将‘杂交小麦'作为攻关重点,早日研究出‘超级小麦',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
近些年,袁隆平陆续在河南招收了几名学生,河南农业大学2016级博士研究生李飞便是其中之一。在李飞看来,老师的“禾下乘凉梦”是所有水稻科研人的目标和梦想。“老师的梦想一直指导着我,我将继续追随老师的科研精神,一路前行。”
参与当日座谈会的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水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2018级博士生刘晔,现场展示了在湖南第三代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攻关实验基地所拍摄的几张“杂交水稻”照片,震撼了与会师生。
资料图:在湖南第三代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攻关实验基地,站在稻田里的刘晔几乎被水稻没过头顶。 受访者供图“这是袁老团队的‘超级水稻'。”照片中,站在稻田里的刘晔被水稻没过头顶。另一张上,刘晔的师弟双手各握一撮水稻,基本与人齐高。
“这水稻比我还高,高度有1米7多,稻穗像扫帚一样,那时候才真正感受到‘禾下乘凉梦'在不远的将来肯定能实现。”刘晔说,照片上的他们是笑着的,但此刻的内心却是无比难过。
正如袁隆平作词的《我有一个梦》,“我有着一个梦,走在田埂上,它同我一般高,我拉着我最亲爱的朋友,坐在稻穗下乘凉……”
河南农大师生表示,在以袁隆平为引领的等人的默默付出下,“禾下乘凉梦”已经不再遥远,但剩下的路,是他给农学人留下的课题。(完)
文章来源:《种子科技》 网址: http://www.zzkjzz.cn/zonghexinwen/2021/0524/1443.html
上一篇:中国种子超强时,国祭毋忘告隆平
下一篇:海关查获一批种子,这些种子不能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