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南繁故事 一粒种子的热带旅行

来源:种子科技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南繁故事 一粒种子的热带旅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人生前最常忙碌的地方之一,叫“南繁基地”,正如中国大多数追寻作物种子的人,最终也总会在“南繁基地”相遇,在这个每年

南繁故事 一粒种子的热带旅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人生前最常忙碌的地方之一,叫“南繁基地”,正如中国大多数追寻作物种子的人,最终也总会在“南繁基地”相遇,在这个每年有“两个夏天”的地方,播种、耕耘、收获……

实际上,海南岛是全国育种科学家最密集的地方。他们在海南南部进行种子繁育的工作,被称为“南繁”,他们的试验田,则称为“南繁基地”。“南繁基地”并不是一块固定的地方,也不是一个机构的名字,而是全国500多家科研机构在海南各个试验田的统称。有人说那里是“育种天堂”,也有人说那里是“种业硅谷”,来自全国各地的育种科学家们,每年冬天聚集在海南,种下他们精心找到的种子,有等待,有煎熬,更有来自土地的馈赠。

和袁隆平的交流总在“南繁”的田间地头

从5月18日到5月20日,新京报记者探访了海南的多个“南繁基地”,这些基地对外人来说神秘而陌生,但对所有为了中国种子而奋斗的人来说,却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

2020年12月,九旬的袁隆平像往年一样再次前往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这是他数十年来都在重复的事情,每年来这里三四个月,身体状况好的时候,天天都要到田里查看稻谷种子的生长细节。老人对南繁有很深的感情,改变中国杂交水稻命运的野生稻“野败”,就是上世纪70年代袁隆平团队在三亚发现的。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刘春明,一直从事植物种子发育和水稻营养品质改良研究,他的试验田紧邻袁隆平的试验田,和袁老的交集也总是在“南繁”的田间地头。

2000年左右,刘春明在三亚荔枝沟的一个试验田里第一次见到袁隆平老先生本人。瘦小的身材、黝黑的肌肤,喜欢背着手在田间走来走去,逢人就喜欢聊一聊水稻,和蔼、平易近人是刘春明对袁隆平的第一印象。

之后多年,刘春明常会在试验田看到袁隆平的身影。他向记者回忆,“三亚的天气热,所以老人很早就会到田里去,大多数时候都是他一个人,他经常在地里一待就是半天,太阳到头顶了,老人也依旧没有离开地里的意思。”刘春明说,他常到袁隆平的地里去看他选育的超级杂交水稻,袁隆平也会到他的地里看看,老人从不吝惜对后辈的鼓励,有一次,刘春明在做一个新的水稻诱变品种,袁隆平看到后显得非常开心。

从最北到最南,候鸟一样的育种者

袁隆平生前讲过的“禾下乘凉梦”,已被国人所熟悉,那个梦的本质,就是水稻高产梦。实际上,在南繁,育种人与他们的每一粒种子,都有自己的梦想。

2021年5月18日,三亚南滨农场,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院子里,搭着几排架子,架子上晒着刚收获的玉米、大豆,外面还罩着一层黑色的纱网,这层网不是为了防鸟,而是防止过强的紫外线晒伤种子,影响种子的发芽率。

中午十二点左右,刚刚吃完午饭的谷勇哲,在院子里查看种子的晾晒情况,他戴着眼镜,皮肤黝黑,神情有些疲惫。几天前,他刚从遥远的呼伦贝尔回来,那里的冬天刚刚结束,正是大豆播种的时候,在那里种完了大豆,他又回到三亚,在这里收获最后一茬大豆。

谷勇哲是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基因资源研究组的一员,主要负责大豆种质资源保护工作。2017年,他博士毕业后,就加入了这个团队,每年在东北、海南、北京三地定期“迁徙”,春天在东北种大豆,夏天在北京做研究,冬天到海南进行“南繁”。

每年十月份,三亚的试验田就启动灭草整地,到十一月上旬,谷勇哲会和他的老师、同事们一起来到三亚,开始种植大豆。与育种单位不同的是,他们的种子不止来源于一个地区,而是来自我国各个省份的品种、地方品种以及国外引进的种质,都是小包的,每包一份,全靠人工点播,每一份都要做好标记,以方便观察和记录不同种子的生长情况。

次年二月份,播种的大豆就能收获,长成的种子,经过筛选将保存至国家种质库,用于向国内科研单位和企业提供支撑育种和基础研究。

谷勇哲每年在三亚工作的时间大约半年。今年为了扩繁种子量,选择在海南连续种植两季。6月份之前,他要回到北京,将三亚收获的部分种子,种在北京的试验田里,入夏后的北京,气候正好适合大豆种植。

从东北到海南,从海南到北京,谷勇哲和他的种子,像候鸟一样,随着气候变化而迁徙,寻找更适合播种的地方。由于每年春节前后正是收获调查的季节,4年来,除了去年因为疫情影响,剩下的春节他都是在三亚过的。

文章来源:《种子科技》 网址: http://www.zzkjzz.cn/zonghexinwen/2021/0524/1438.html



上一篇:袁隆平 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一粒种子
下一篇:探秘亚洲最大种质库:52万种子沉睡待命,有的冬

种子科技投稿 | 种子科技编辑部| 种子科技版面费 | 种子科技论文发表 | 种子科技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种子科技》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