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种子科技》栏目设置[05/29]
- · 《种子科技》收稿方向[05/29]
- · 《种子科技》投稿方式[05/29]
- · 《种子科技》征稿要求[05/29]
- · 《种子科技》刊物宗旨[05/29]
一株玉米背后的故事——从2021中国种子大会看打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玉米是重要的农作物,约占我国粮食产量的40%。2020年,我国进口玉米113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35.7%。 玉米用于饲料的约占65%。随着人们对肉蛋奶等需求增加,对于玉米的需求将继续提
玉米是重要的农作物,约占我国粮食产量的40%。2020年,我国进口玉米113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35.7%。
玉米用于饲料的约占65%。随着人们对肉蛋奶等需求增加,对于玉米的需求将继续提升。如何打赢种业翻身仗,加快玉米产业发展?在三亚举行的2021中国种子大会上,来自科研、企业、部委等与会人员表达了各方观点和期待。
单产差异的背后
需求增加、环境压力加大,如何用更少投入实现更多产出,是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万建民发言中的一组数据让人印象深刻:
2020年,中国玉米单产421公斤/亩,美国为735公斤/亩。1996年至2019年,美国玉米单产年增长8.5公斤/亩,良种贡献65%;中国单产年增长4.5公斤/亩,良种贡献45%。
差异的背后,是生物育种等技术带来的变化。据了解,当前国际玉米种业呈现出三方面创新形态:
——流程化。从种质资源、育种技术、品种选育、规模化制种、种子加工,到种子经营全流程发展;
——高新化。前沿技术突破、多学科技术交叉融合,带动生物种业向知识密集型、高新化方向发展;
——一体化。融合种子、农化、植保、数据支撑等技术、产品与服务,呈现生产全过程一体化特征。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世界种业已进入到“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化”的育种“4.0时代”,正迎来以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对我国种业来讲,既是挑战,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20年前,我在拜耳旗下纽内姆公司工作,看到跨国企业已经在用‘ERP'(企业资源计划)进行研发管理,而去年隆平高科才在企业内部管理全面实现了信息化。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们比发达国家落后了20年,但现在我们能用最先进的技术,整个行业也有了相当的技术储备,实现种业跨越发展是很有希望的。”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马德华说。
统筹兼顾常规育种和生物育种
一株看似平凡的玉米,背后连着国计民生。
农业农村部提出,把种业作为“十四五”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来抓,缩小玉米、大豆、生猪、奶牛等品种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加快培育高产高效、绿色优质、节水节饲、宜机专用等优良品种。
哪些“硬核”问题亟待解决?
种质资源被称为育种的“芯片”。与水稻、小麦等不同,玉米起源于美洲,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并不丰富,并且种植区域广泛,需要更多不同类型的优异基础材料才能满足育种需求,需要在资源收集、精准鉴定、技术应用方面下大功夫。
农业农村部玉米良种攻关联合体秘书长、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王天宇表示,国家种质库保存玉米种质资源已有比较雄厚的基础,实施联合攻关五年来,在优异种质资源筛选、创新、机收品种选育和品种测试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需业界共同努力。
国际合作是重要方式。近年来玉米种业国际合作不断加深。其中,隆平高科引进美国、巴西优质的温带、热带玉米种质资源,选育适用于国内的优质品种。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短板有待补齐。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李新海表示,我国在基因编辑工具、全基因选择算法、合成生物元器件等关键核心技术原创不足,重大装备和大数据系统缺乏。下一步要突破前沿高新技术,推动传统育种技术改造升级,实现育种精准化、智能化和工程化。
“‘十三五'期间,我国80%以上的审定品种是通过常规育种选育。对常规育种和生物育种要统筹兼顾。当前,关键要在保持常规育种优势的前提下,更加突出现代生物育种的创新和应用。”张桃林说,要在尊重科学、严格监管的基础上,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
建立健全“软件”基础
解决好体制机制和管理等“软件”问题,才能让自主创新活起来、种业企业强起来、市场环境优起来。
李新海表示,美国、法国等国家种业经历上百年发展,形成明确分工——政府投资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企业投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同时,知识产权明晰、管理体系健全的经验值得借鉴。
“知识产权不保护好,企业就不愿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业内普遍的关切。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贺小荣在会议期间表示,我国种业已进入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力的新发展阶段,最高人民法院将在年内出台一部新的审理植物新品种权案件司法解释,严格依法保护种业自主创新。
文章来源:《种子科技》 网址: http://www.zzkjzz.cn/zonghexinwen/2021/0325/1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