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观点 | 陈立胜:“良知”与“种子”:王阳明思

来源:种子科技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儒学作为一种生命智慧,其平实、亲切的特点在言说方式上集中体现在“能近取譬”的风格上。大凡生活世界之中人们耳熟能详之物事,皆可以被取用于生命智慧的 运思之中。中国古代

儒学作为一种生命智慧,其平实、亲切的特点在言说方式上集中体现在“能近取譬”的风格上。大凡生活世界之中人们耳熟能详之物事,皆可以被取用于生命智慧的 运思之中。中国古代文明属于典型的农耕文明,在农耕文明之中,种子、植物、耕耘、栽培是每个人生存活动之中所涉及的最基本的物事。植物性隐喻在儒家仁说中 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实不足为奇。儒学植物性隐喻可以追溯至孔子,而在《孟子》中,人之道德性、趋向善的动力,被用枝芽生心上的隐喻描述。虽然尚没有成熟 植物的特征(干、枝、叶),但在植物的首株嫩芽中,植物生命作为“性”概念的原始模型,既指蕴含于禾苗之中的按既定道路发展的潜质,又包括成熟物种的品性特征。因此,如果植物(或人心)的首株嫩芽得到养育呵护,并得以生长成成熟的植物,“性”将日臻完善。[1]

宋明儒用谷种(“心譬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也”,程子)、杏仁、桃仁(“桃杏之核,可种而生者谓之仁,言有生之意。推此,仁可见矣”,谢上蔡)、茄子粒 (“看茄子内一粒是个生性”,朱子)、莲实(真德秀)来比拟仁之生理,来描摹仁体的呈现的自然与自发性,在理学话语圈中亦属尽人皆知之事实。对于此等自然 活泛的运思方式,梁漱溟公曾用寥寥数笔勾勒出其农耕文明的生存根基:

农民所对付的是生物——动植物;而工商业者所对付的死物质。生物是囫囵的、整个的、生动而有活趣的;死物质恰好相反,是呆板的、可以分割破碎的、任人摆弄 的……中国农夫因其对付的是囫囵的、不可分的生物,所以引发了他的活趣;这正是理性,而不是理智。宋儒程明道先生曾说此意:“观鸡雏可以知仁”,此即因其 有活趣,可以引发一种自然活泼之温情。[5](pp314-315)

那么,为何要用喻?一般来说,隐喻的工作机制无非是用人们熟悉的存在领域的物事去描述、摹拟陌生的存在领域的物事,用简单明了的物事去说明、解释复杂晦涩 的物事,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事去把握、理解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事。因此隐喻不只是一种产生修辞效果的审美式的表达方式,更是人们赖以把握抽象观念、理解 新事物的主要认知机制。隐喻为我们趋近目标域提供了方便、简捷的路径。不啻如此,从语用的角度来看,隐喻涉及到隐喻的建构者与理解者之间的关系,用喻者 (隐喻建构者)之所以要诉诸隐喻的表达方式,无非是为了拉近他/她与理解者之间的距离,或者说密切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产生彼此同属于一个“共同体”的意识。[6](p232)归 根结底,隐喻即是将一物视为别的事物,声称“此”是“彼”,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思考或谈论“此”,所以我们只好用“彼”来谈论“此”。隐喻的思考方式意味 着在两种不同的东西、事件之间找到某种相似性,其中的一方比另一方更容易让人理解,于是便用这为人熟知的一方来言说那不易理解或不易言说的一方。[7](p15)确 实,种子具有的那种生命力以及这种生命力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条件必然展现出“生机”,与心之“生理”在正常的情况下,必然发端为四情,一体之仁的发露是 出于其内在的生生不容已之力量,是何其相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更是德性的培养功夫绝佳摹状。儒家性本善之论说多借助于种子的隐喻,以种子具有“生”之 “性”而指陈“善”之先天性。我们不能因为某个种子没有发芽就断定这个种子根本就不能发芽,就像我们不能因为一只夭折的雏鸟没有长出翅膀就断言它的天性就 不能飞翔一样。大凡讲灵性生命的思想家都喜欢用这个种子的隐喻,托尔斯泰说得好:

真正的生命在人身上一直都保存着,就像生命保存在种子里一样,时候一到,这生命就显露了……它的诞生同物质世界的任何一种事物的诞生一样,果实的诞生并不 是它想要诞生,它觉得最好是诞生,也不是因为它知道诞生出来是好的,而是因为它成熟了,它不可能再继续像从前一样存在。他需要献身于新的生命,与其说是由 于新生命的呼唤,不如说是过去那种生存方式的可能性已经消灭了。[8](p41)

在王阳明良知教论说中,隐喻的论说方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王阳明自己也说,“凡意所不能达,多假于譬如。以意逆志,是为得之。”[2](p996)而植物性隐喻(种子隐喻)一直发挥着“根喻”(root metaphor)的作用。检讨这种根喻使用机制,不仅裨益于贴切领会王阳明良知教之内涵,更有助于我们体味宋明儒生命智慧能近取譬的运思风格。

文章来源:《种子科技》 网址: http://www.zzkjzz.cn/zonghexinwen/2021/0324/1079.html



上一篇:播一粒种子在他们心田
下一篇:2021斯诺克世锦赛16位种子确定 丁俊晖、颜丙涛在

种子科技投稿 | 种子科技编辑部| 种子科技版面费 | 种子科技论文发表 | 种子科技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种子科技》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