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土豆种子论粒卖、喝得惯凉水的“泥腿子”....

来源:种子科技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编者按】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分享了与乡村振兴有关的感人

【编者按】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分享了与乡村振兴有关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中,有百折不挠的奋斗,也有坚守承诺的初心,有血脉同源的亲,也有心手相连的爱。“十四五”开局之年,乡村振兴要抓的关键点是什么?从这些暖心“小故事”里,或许我们可以读懂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种子是农业的命根子,把种子安全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里,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的家乡乌兰察布,过去我们马铃薯种子论斤卖,一亩地收入几百元。现在通过芽苗组培,生产出的脱毒马铃薯原原种论粒卖,一亩地收入两万多元。全市一年可以生产原原种5亿多粒,不仅自给自足,还销往全国各地,年收入可以达到1.5亿元。小土豆成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豆豆。当地农民经常说这段话,“家家都种山药蛋,山药开花结圪蛋,土圪蛋变成金圪蛋,年年收入两三万。”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草原站的农技推广研究员郭艳玲

内蒙古乌兰察布一家马铃薯种植与育种公司的种植基地内,基地负责人杨巨才正在展示他刚收获上来的“最大马铃薯”。新华社记者 连振摄

【编者语】种业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问题。作为农业发展的“芯片”,种业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肩负着重要使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正在研究制定打好种业翻身仗行动方案,力求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重大突破。这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

记得有一年,我做了十余个品种的燕麦试验,从整地、播种直到田间管理,不敢有丝毫马虎。正当我看着健壮的麦穗,展望丰收的喜悦时,一场暴风雨瞬间把它们打倒在地,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那可是我们用心去呵护出来的生命啊。一次次的失败,换来了一个个有价值的数据,带来了一项项新技术、新品种。正是有这样一大批沉得下去、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日晒、住得惯草棚、喝得惯凉水的“泥腿子”,为农牧民、为农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助推农牧民脱贫奔小康。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草原站的农技推广研究员郭艳玲

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狄邱乡西狄邱村,农业技术人员在麦田内进行小麦测产。新华社记者 王晓摄

【编者语】据统计,2014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1.4亿元实施“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累计培养2万余名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乡土人才,为贫困地区培养了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工作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既需要专业的科技人才,也需要“田秀才”等农村实用人才和乡村本土人才。农民技术员既是拉近农民和科技间距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当地群众学习、应用新技术的好榜样,有了一个“明白人”,就会有更多的“明白人”。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留住人才,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为一名老师,近三十年来,有许多故事值得让我铭记。多年前,我班上的一个学生,本来踏实认真,积极上进,突然间成绩下滑,我发现他上课的时候心不在焉,下课独自发呆,我就找他去谈心,可是他什么也不说,只是在抹眼泪。在我的再三劝导下,他终于对我说,老师,我不想上学了。原来孩子的父亲病逝欠了外债,母亲又没有工作,一家人住的是破旧的平房,还要供养三个孩子上学,实在是撑不下去了。在我的多方呼吁下,兄妹三个人在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同时,还受到了社会公益组织的资助,终于把这个孩子留在了学校里。在各方面的关心和帮助下,孩子的母亲被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他们家也享受了棚户区改造项目政策,一家人搬进了新楼房,挪了穷窝,摆脱了生活的困境。三个孩子,也先后考上了大学,其中一个还是清华的博士生。到现在,我们县有700多名这样的贫困家庭的孩子走出了大山,走进了高一级的学府。他们个人的命运和家庭的命运得到了转变,拔了穷根。

——青海省门源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孔庆菊

文章来源:《种子科技》 网址: http://www.zzkjzz.cn/zonghexinwen/2021/0316/1010.html



上一篇:大爆冷!2号位种子1-3不敌刘诗雯克星,连续两站
下一篇:用种子养出来的金琥盆栽,还能长到脸盆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