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种子科技》栏目设置[05/29]
- · 《种子科技》收稿方向[05/29]
- · 《种子科技》投稿方式[05/29]
- · 《种子科技》征稿要求[05/29]
- · 《种子科技》刊物宗旨[05/29]
“太空种子”再出“明星”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原标题:“太空种子”再出“明星”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了解到,我国航天育种取得丰硕成果。目前,经过国家审定的航天育种新品种已经有200个,航天育种培育的小麦、水
原标题:“太空种子”再出“明星”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了解到,我国航天育种取得丰硕成果。目前,经过国家审定的航天育种新品种已经有200个,航天育种培育的小麦、水稻等农作物新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超过240万公顷,粮食产量增加量约为13亿公斤。
太空育种又结硕果
航天育种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新途径,是通过利用航天器搭载生物材料在宇宙环境强辐射、微重力和弱地磁的共同作用下,空间诱变产生基因组水平上的变异,返回地面后经过至少4代地面选育,筛选出携带新性状的新材料、新种质,最终培育出遗传稳定、品质优良的新品系、新品种。
在日前召开的草业航天育种专题研讨会上,一批航天育种成果纷纷亮相。
经过16的年选育研究,搭载神舟三号飞船选育出来的中天1号紫花苜蓿草物种优质、丰产性状突出,干草国家区域试验每亩最高达1789.9公斤,粗蛋白质含量平均为20.8%,达到了中国苜蓿干草捆分级国家一级标准,有效解决了国内优质高产品种少、国外引进品种退化快等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抗逆牧草育种与利用团队首席专家杨红善介绍,牧草航天育种主要集中于苜蓿品种的选育研究,未来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已经成功培育出的“中天1号紫花苜蓿”、“农菁14号紫花苜蓿”等国家级、省部级牧草品种,推进了草类植物太空育种研究发展,已在全国推广种植25万亩以上。
利用空间诱变育种技术,华南农业大学成功地在普感稻瘟病的品种“丽江新团黑谷”和“中二软占”中诱变和创制出一批抗病乃至达到免疫的新种质。利用这些抗病种质资源,培育出更为优质丰产高抗稻瘟病的新品种。
江西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利用航天诱变,选育出了跃恢航0799、跃恢航1698、跃恢航1573等优良恢复系应用于育种。航天搭载空间诱变技术还在其他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水果等品类上获得了成功的应用,涌现出的新品种为粮食安全和农民增产增收带
来了切实的收益和实效。
“太空种子”和“航天明星”
哪些种子能够有机会上天,成为“太空种子”呢?一粒普通的农作物种子,如何经过卫星、飞船的运输,成为万众瞩目的“航天明星”呢?专家介绍说,自然条件下,种子基因突变概率不到百万分之一,但是在太空环境影响下可达到千分之五,同时太空种子的成活率要远远高于人工诱变的种子。据悉通过航天育种选育的水稻品种,目前大概占我国航天技术育成品种总数目的近三分之一。
能够有机会上天的“太空种子”,必须是具有稳定遗传性状的纯系自交种,在品种上,一般会选择需求量大但生产上存在一些难度的种类。专家解释道,能送上太空的种子通常是科研院所收集和积累的一些精品材料,并不是在市场上流通的种子。在搭载种子的选择方面,科研机构制定了一套严格的标准,最基本条件是纯系自交种。如果再严格一点,那就是要选择同一株系上的种子,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种子纯系自交种的属性,杜绝机械混杂的问题。
事实上,航天育种空间诱变,属于物理诱变中的辐射诱变,而物理辐射诱变育种的历史甚为悠久,自1928年已有近百年。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截至目前,超过3000种作物新品种(在70余个国家,涵盖240种作物)已受到官方批准并进行商业化生产应用。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苏联、加拿大、日本、芬兰、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国家就陆续开展了空间生物学研究和航天育种实践。例如,美国“巨棉1号”抗虫棉就是经太空辐射变异获得的一个抗虫棉超高产新品种,苏联搭载的棉花和枞树早已在哈萨克斯坦大面积种植。
我国航天育种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最初搭载种子的目的是为了探测太空环境对植物遗传的影响。研究表明,这些上天的种子发生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变异:经历空间环境的萝卜种子幼苗茁壮,搭载上天的大蒜种子长出的蒜头竟重达150克。于是,中国航天育种的研究也逐渐步入正轨,航天育种学科得以不断发展。
文章来源:《种子科技》 网址: http://www.zzkjzz.cn/zonghexinwen/2020/0917/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