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种子科技》栏目设置[05/29]
- · 《种子科技》收稿方向[05/29]
- · 《种子科技》投稿方式[05/29]
- · 《种子科技》征稿要求[05/29]
- · 《种子科技》刊物宗旨[05/29]
试述玉米高产的种植技术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玉米,为禾木科亚种玉蜀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俗称棒子、苞米、蜀黍、苞谷等。我县普遍种植的是春玉米,在每年的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一年一熟,生育期长,产量较高。其种植技
玉米,为禾木科亚种玉蜀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俗称棒子、苞米、蜀黍、苞谷等。我县普遍种植的是春玉米,在每年的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一年一熟,生育期长,产量较高。其种植技术如下:
1 玉米高产的土壤条件
玉米根系发达,植株高大,土壤需具备以下条件方能获得高产:
土层结构良好、深厚:玉米根通常深2米,需要熟土层(即熟化的耕作层)深厚。熟土层渗水快,土壤疏松,是养分、水分的主要供应场所。心土层和底土层要厚而坚实,使得土壤保水性好,利于根系深扎。
土壤通气疏松:玉米土壤的适宜容重在1.1-1.3g/cm3,容重的大小直接决定产量的高低,容重越大,产量越低,反之则相反。土壤的空气容重为70%,玉米通气越好,根系吸收水分、养分就会越充分。所以,在播种玉米前深耕整地,生长期间中耕深土,雨季排涝,土壤疏松通气,有利于吸水、肥。
耕层有丰富的养分:土壤营养丰富、肥力高,持续均衡是提高玉米的生长发育需求,需要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在1%以上,速效氮60ppm以上,速效磷20ppm以上,速效钾120ppm以上。
适宜的酸碱度:玉米的适宜酸碱度范围为PH值5-8,最适合PH值为6.5-7.0。玉米耐盐碱的能力差,苗期最差,拔节、孕穗期耐盐力强。
2 玉米的选种
选择优良的种子是增产措施之一,杂种优势明显,杂种的纯度决定产量的高低。
一是根据当地环境的无霜期、生产条件以及有效积温这三个要素选择适合的成熟品种;二是根据土壤肥力条件优差选择不同的品种。条件差的选择耐瘠抗旱单株产量高的平展型品种,条件好的现在矮秆抗倒耐密植的品种;三是一个地区抵抗自然灾害需要合理搭配品种。主要种植一种或两种主要品种,搭配一种或两种其他类型的品种;四是选择种子的纯度。纯度越高产量越好。五是不同品种的选择取决于当地市场的情况。
3 玉米种子的处理
精选种子:选择出粒大、饱满、整齐一致的种子作为优质种子。可以通过风选、筛选、液体比重的方法选择;
晒种:在播种前一周,天气晴朗,将种子摊在干燥向阳的场地上,避免晒在水泥地、柏油马路等较晒的地方,以免种子烫伤。每天中午前后晒6-7个小时连续晒2-3天,不时翻动,受热均匀,减少玉米丝黑穗病的危害。
浸种:一是冷水浸种,放入清水中12-24小时;二是温水浸种,用两份开水一份凉水,温度为55-58℃,浸种6-12小时;三是可以用1.5-2.2%的磷酸二氢钾、0.5%的硼酸、1%的硫酸锰、1-2%的硫酸锌、0.1-0.5%的硫酸铜等浸种。浸过的种子阴凉处阴干。
拌种:可以防止病虫害,针对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4 玉米播种技术
播种方式:一是条播。用播种机或耧播种,播种均匀,深浅一致,效率高;二是点播。按计划行、株距开穴、施肥、浇水、播种、覆土,比较节约、费工。
播种深度:一般以5-6cm为宜,最深不超过10cm,春玉米播种温度低、风大,一般6-7cm。
播后镇压:在墒情差或砂质土壤,播种后要及时镇压。土壤湿度大时,等地表干后在镇压。
抗旱播种:在干旱地区或是干旱季节播种,一般采用深播浅盖、套耧播种、造墒播种的方法。
5 田间管理
苗期管理:一是查苗补苗。一般播种时在田边播种一些预备苗以备移植,比普通苗多1-2叶,带土移植;二是间苗,定苗。出苗整齐,病虫害轻的情况下,可以每4-5叶固定一次苗,也可以在3-4间苗。病虫害严重,出苗整齐的地块,可以在3-4叶间苗,定苗的时期可以适当延期,最晚在6叶以下。间苗、定苗最好在晴天中午进行;三是中耕除草。苗期中耕一般进行2-3次,头遍宜浅,结合间苗以除草松土为主,拔节前进行1-2次中耕。苗旁浅,行间深,促进根系生长;四是肥水管理。基肥种肥充足,幼苗生长势头好,不需要在苗期追肥,一般在正常情况下不需要在苗期浇水,中耕可以增温保土,进行蹲苗;五是化学防治病虫害。
穗期管理:一是追肥。一般进行两次追肥。在拔节前后和在大喇叭口期施用肥料;二是合理排灌。玉米在穗期需要大量用水,应酌情及时灌溉;三是中耕培土。一般2-3次,第一次在拔节期间,第二次在小喇叭口期,第三次在大喇叭口期。培土时间为封垄前,培土高度为7-8cm;四是防治玉米螟;五是去除分蘖。玉米分蘖一般不结果穗,结合中耕除草及时掰去分蘖。
文章来源:《种子科技》 网址: http://www.zzkjzz.cn/qikandaodu/2021/0624/1607.html
上一篇:干旱地区蒙古栎造林技术研究
下一篇:新形势下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发展对策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