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中的种子之考察

来源:种子科技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婆沙论》之中的“种子”的意义 本文将对《大毗婆沙论》(以下略称为《婆沙论》)之中的“种子”概念进行考察,本论虽然被称之为说一切有部(以下略称为“有部”)教义集大成的

一、《婆沙论》之中的“种子”的意义

本文将对《大毗婆沙论》(以下略称为《婆沙论》)之中的“种子”概念进行考察,本论虽然被称之为说一切有部(以下略称为“有部”)教义集大成的论书,但与本文所涉主题相关的先行研究却非常的少。 《婆沙论》之中“种子”一词出现近百次,这个数目是《阿毗达磨俱舍论》 (Abhidharmakos'abhās,以下略称为《俱舍论》)中出现的“种子”数量的三倍以上。但基于对《俱舍论》之中的“种子”的研究论文却有着相当大的数目,而与其出现的次数不相称的是,基于《婆沙论》的研究却几乎没有。这究竟是为何呢?笔者认为,原因之一应该是《婆沙论》是一部篇幅巨大的论典,因此研究相较困难;另一个原因是《婆沙论》之中的“种子”仅仅作为“因”之比喻而出现,因此没必要从正面去论述。实际上也是如此,“种子”一词多用于说明因果时的比喻。 “因如种子”①《大正藏》第27册,711页上。、 “因者如种子法”②同上书,555页上。、 “因缘如种子法”③同上书,109页上、284页上、285页中、555页中、833页中。、“如种子法故名为因”④同上书,409页上。之类的说法频繁出现,因此,说《婆沙论》中的“种子”基本的功能是用于比喻“因”并无不妥。并且与《俱舍论》和唯识学不同的是,在《婆沙论》之中并未先行给出“种子”一词的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这应该是这个概念仅仅被视作比喻的重要原因。例如,《俱舍论》对“种子”的定义为“sa?tatipari?āma-vis'esa”(玄奘译为“相续转变差别”),以《摄大乘论》《成唯识论》为代表唯识的论书之中,本文将选取“种子六义”予以论述。与此处的《俱舍论》《摄大乘论》与《成唯识论》之中对“种子”概念进行明确的定义,并将其赋予说明因果原理的功能不同的是,《婆沙论》并未先行给出“种子”的定义,且对其功用的表述也晦暗不明。虽然从《婆沙论》之中选取“种子”概念进行研究的非常少,但依然是有少量相关的先行研究的。例如西义雄的《论唯识学上的种子法与其渊源》①译者注:本文原题为《唯識学上の種子法と其の淵源に就て》,载于《仏教研究》第一巻第二号,1937年。《论阿毗达磨之中的种子说》②译者注:本文原题为《阿毘達磨論に於る種子説に就て》,载于《宗教学紀要》第四巻,1938年。以及《阿毗达磨佛教之研究》中的第四章《关于阿毗达磨之中的种子说》③译者注:本书原题为《阿毘達磨仏教の研究》,東京:国書刊行会,1975年;本处所列第四章标题为“阿毘達磨論に於ける種子説に就いて”。。西义雄在这些论文之中,对有部的“种子”根据作用进行分类,进而试着将其与唯识的“种子六义”,即:刹那灭(刹那之间生灭)、果俱有(与果同时而有)、恒随转(常常随转)、性决定(决定性质)、待众缘(等待着缘)、引自果(自己产生果)六种性质进行仔细对照,进而得出除了果倶有之中有些不相符的地方之外,《婆沙论》之中的“种子”具备唯识的“种子六义”的结论,西义雄指出:“《婆沙论》之中所述的‘种子说’,即便或多或少有不完善的地方,但也具备了作为瑜伽行派‘种子说’之资格的六义,其‘种子说’的功能与‘阿赖耶识’也就是‘藏识’之‘种子说’的功能几乎相同也是不言而喻的。”④西義雄:《阿毘達磨仏教の研究》,東京:国書刊行会,1975年,489页。

如果没有有部的教义作为基础,作为代表大乘佛教的唯识思想就不能成立,这一事实是明确的。因此,笔者完全赞同“种子说”也是受有部影响的观点。笔者以前也只认为《婆沙论》之中的“种子”仅有比喻意义,但在西义雄的论文中发现了不少具有启发性的结论。实际上,在《婆沙论》中,不是单纯比喻意义的“种子”的用法也有出现,它们散见于如下记述之中:

“谁作种子?谓意根。”⑤《大正藏》第27册,732页中。

“由烦恼业为种子,故生死难断、难破、难灭。”⑥同上书,244页中。

“或复断灭一切善根,乃至身中无有少许白法种子。”⑦同上书,885页中。

“于诸不善法为因、为种子、为转、为随转、为等起、为摄益义,是不善根义。”①《大正藏》第27册,241页下。

“顺解脱分善根者,谓种决定解脱种子,因此决定得般涅槃。”②同上书,35页上。

“发胜思愿,方名树彼大悲种子,由斯展转乃得大悲。”③同上书,428页中。

这些记述“种子”的语句超越了单纯的比喻意义,而是与解脱、善业、恶业相关的因果原理,这便有了更为积极的意义。笔者认为,仅就这些用法而论,《婆沙论》中有部的“种子说”如其后的唯识论述中说明因果关系原理的功能意义上来说,多少也是有的。但实际上,如果考虑到以“五位百法”为代表的唯识对有部的教义多有继承的话,也可以断言“种子”概念多少也受到了有部的影响。那么西义雄所言的有部的“种子说”完全具备了唯识的“种子六义”的观点是否完全正确呢?笔者在阅读西义雄的论文时,也不禁有过这样的疑问。于是,当对这些理由进行考察的时候,笔者认为,西义雄的观点之中,忽略了或者说没有充分考虑有部学说体系和唯识学说体系之间有两点巨大的差异。这两点差异分别是二者的时间概念的差异和外部世界与阿赖耶识(ālayavij?āna)之有无的区别。这两点差异在两种“种子说”论证之中,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尝试基于这两点差异,重新比较有部的“种子说”和唯识的“种子六义”,并对此加以考察。

文章来源:《种子科技》 网址: http://www.zzkjzz.cn/qikandaodu/2021/0407/1160.html



上一篇:经量部的种子说及其理论困境
下一篇:青枫播种和翻盆

种子科技投稿 | 种子科技编辑部| 种子科技版面费 | 种子科技论文发表 | 种子科技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种子科技》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