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种子科技》栏目设置[05/29]
- · 《种子科技》收稿方向[05/29]
- · 《种子科技》投稿方式[05/29]
- · 《种子科技》征稿要求[05/29]
- · 《种子科技》刊物宗旨[05/29]
经量部的种子说及其理论困境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种子熏习理论是由经量部首先提出来的,这根本上与经部开始改取过未无体的立场有关。在过未无体的时间预设下,这一学说为先前诸部派有关业力的存续、业果的关联、烦恼的潜存等
种子熏习理论是由经量部首先提出来的,这根本上与经部开始改取过未无体的立场有关。在过未无体的时间预设下,这一学说为先前诸部派有关业力的存续、业果的关联、烦恼的潜存等问题的探讨提供了一个统一性的解决方案。而在与有部的论辩中,它所暴露出来的理论困境,又促使后来的唯识大乘在周延性和精严性方面对此作出了进一步的修正与完善。
一
经量部是从有部的譬喻师发展而来的。按婆沙师对时间的正统看法,三世依法体的起用而安立,因此“世与行,体无差别:谓世即行,行即是世”。有部的譬喻师却将三世从迁流诸行中分离了出来,认为“世体是常,行体无常”,时间本身成了常住的无为法,一个类似于经典物理学所说的形式构架,迁流诸行在里面进出来去,就好像果子在容器中出入一般。①时间既不再与法体的起用相关而只是一个纯粹的形式构架,那么似乎也没有必要再特别强调法体的“三世有”。因之发展到经部,他们就径直改取了大众、分别说系过未无体的立场,如《俱舍论》中介绍说:
我等亦说有去来世,谓过去世曾有名有,未来当有,有果、因故。依如是义说有去、来,非谓去、来如现实有。……故说彼(指去、来二世——笔者)有,但据曾当、因果二性,非体实有。[1](P.105中)
这是说,实有的唯是现在,现在为过去之果,以现在之果论到过去之因,即依“曾有”说为过去;同理,现在为未来之因,以现在之因论到未来之果,即依“当有”说为未来,因此过去、未来都只是依于现在的假有而并无实体的存在。
既然过未无体,惟依于其相对于现在的因果关系来予以安立,因此有必要在实有的现在设定某种具有“酬前引后”功能的因体,以确保世界在时间维度上的连续性。经部中尊称为“上座”的室利逻多(īrāta,胜受)将其名之为“旧随界”:
然上座言因缘性者,谓旧随界,即诸有情相续展转能为因性。……此为何相?是种种法所熏成界以为其相。……此旧随界体不可说,但可说言,是业、烦恼所熏六处,感余生果。[2](P.440中)
所言“旧”者,谓其为过去现行法熏习内六处而存留的潜在势力;②“随”取“随逐”之义,意即无论现在起现者为何法,都不影响此潜势力展转相续,随逐有情;“界”者,因义,意即此潜势力即是未来果法得以现行的因缘。这样,虽然“旧随界”唯是在实有的现在,却能将过去的影响力传递到未来。按照经部师的理解,世界本质上就是此因果诸行的前后推移,因此在三科假实的问题上,他们坚持认为,蕴、处皆假,唯界为实。
经部师的这一特见,大约是受到了自然界中谷、麦等种子传生而生果的事实的启发。种子并非当下即能生果,而是相续生起根、芽、茎、枝、叶等,在此阶段,种子本身虽已不再存在,但其生果的能力却并没有消失,而是随着根、芽等的相续生起,在其中冥传不已,当最后机缘成熟时,这种展转传来的生果能力即能为因生起自果。业力的传递与感果亦是遵循同样的路数,所以在业力传递中潜在的感果能力亦可以被形象地称为“种子”(bīja)。[1](P.535上)对此,世亲在《俱舍论》中有更为严密的界说:
此中何法名为种子?谓名与色于生自果所有展转邻近功能,此由相续、转变、差别。何名转变?谓相续中前后异性;何名相续?谓因果性三世诸行;何名差别?谓有无间生果功能。[1](P.22下)
何名相续、转变、差别?谓业为先,后色心起,中无间断,名为相续;即此相续后后刹那异前前生,名为转变;即此转变于最后时有胜功能无间生果,胜余转变,故名差别。[1](P.159上)
这里“相续”(satati)、“转变”(pariāma)、“差别构成种子义的三项基本内涵。所谓“相续”,是指在业因与果报之间有持续生起的色心诸行,种子即依此而冥传不已;“转变”,是指此持续生起的色心诸行刹那生灭,每一后起的刹那都有别于前一刹那,依于它的种子由此而能逐渐成熟;“差别”,真谛译为“胜类”,③有“殊胜”之义,是指在所有转变中,最后临近果报生起的这一刹那,转变最为殊胜,所以才能引生下一刹那的果报,所谓“无间生果”。
按照经部师的看法,种子并非是有情色心诸行外别体的存在,④只是由于业或烦恼等熏习有情的色心诸行,所以才在有情色心诸行的相续中,有了这种能生后果的功能的传递。易言之,由种子所传递的潜势力的连续性,是以其所依止的连续性的色心诸行为前提的。本来,譬喻师已成立相续心思想,认为即便在二无心定时,还是有相续之细心,[3]()因此具连续性的心识就可成为种子依止的所熏。不过,到经量部时代,部分经部师已经放弃了譬喻师、分别论者所谓“无有有情而无色者,亦无有定而无心者”,[4](P.774上)即,无色界有色根、无心定有心法的看法,而接受了有部“无色界无色,无心定无心”的论义。这样,色法不遍三界,心法会有二无心定时的中断,因此无论单就色法还是心法来说都不具连续性,而必须结合两者作通盘的考虑。经部师由此提出了“色心互熏说”,认为心、心所种子既依于心法,亦依于色根;同样,色法种子既依于色根,亦依于心法。⑤如此,虽然无心定无心,但有色根为种子的所依,心、心所法种子随逐于色根,出定后即能由此生起心法;同样,虽然无色界无色,但有心法为种子的所依,色法种子随逐于心法,故从彼界下生亦能由此生起色法。
文章来源:《种子科技》 网址: http://www.zzkjzz.cn/qikandaodu/2021/0407/1159.html
上一篇:送你一颗力量种子
下一篇: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中的种子之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