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浅谈竞技体育与科技行业的融合创新

来源:种子科技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体育与科技的融合 科技整体较复杂,有改善体育运动训练技能的,如神经肌肉系统功能监测与增强技术;有改进运动装备设施的,如可穿戴智能设备;有改进体育相关产业的,比如

一、体育与科技的融合

科技整体较复杂,有改善体育运动训练技能的,如神经肌肉系统功能监测与增强技术;有改进运动装备设施的,如可穿戴智能设备;有改进体育相关产业的,比如4K/8K超高清直播、5G技术等等。从大数据分析颠覆NBA模式到电子靶改变射击行业,从网球鹰眼系统的应用到足球中的电子裁判等等,前沿科技正推动着体育运动的变革。主要从竞技体育角度来看,科技对竞技体育的发展无疑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一)选材更加科学化

运动员选材一直以来是体育界关注的问题,选材是基础,没有打好基础就无法进行后续步骤和操作。通过科学化手段、现代科技设备来测定研究从而提高运动员选材的成功率,更好地为运动员制定未来的重心和方向。

(二)体育设施、器材更加现代化

田径比赛中那高超的计时手段,让两个并肩冲过终点线的运动员不再纠结于第一第二;游泳比赛中为了争取百分之一秒之差,各种减少阻力的泳装问世;撑杆跳比赛中,撑杆经历了从木制竿阶段到竹竿阶段再到金属竿阶段最后到玻璃纤维竿阶段。体育设施和器材的现代化给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三)训练更加精准化

运动员训练光刻苦是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训练方法,尤其是顶级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训练效果做好,一次训练多久,休息和恢复多久,这些都是要有规划的。而科技的力量可以增强运动训练的有效性,考虑到运动员身体的弹性从而最大程度地挖掘出运动员的潜力。

(四)现代科技提高裁判工作准确性

高清摄影摄像设备、激光测距装置、计算机等,已成为裁判员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缓解运动员与裁判间纠纷的有力武器。比如,鹰眼系统在职业网球比赛中的应用避开了人肉眼的盲区,确保了比赛的公正性。

(五)信息互通技术的发展为竞技体育的普及创造了条件

现在各类信息互通技术都在打造一个大平台,比如通过5G技术支持VR直播,让人坐在家里也能身临其境;还有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不同体育爱好者的体育记录数据共享。这些技术都旨在让不同时空的人汇聚在同一个平台上,无论是一起看比赛还是一起运动。二青会的开幕式和多场重要比赛进行了5G直播,这是中国第一次将5G技术应用于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现场直播,观众不需要在现场也可体验绚丽的表演和感受比赛的氛围。

二、体育与科技的创新

改革开放40年以来,科技对体育发展的促进日益凸显。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与西方体育强国的差距仍然有很大,我们的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我们自身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下,无论是从理念还是技术再到应用上的差距都需要弥补,尤其是体育科技实力的差距。

(一)竞技训练方面的创新

就竞技体育科技发展水平而言,各国之间运动员的选材上的差距越来越小,拉开差距的主要是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程度。

1.技术的创新

竞技体育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三方面:第一是训练时间太长导致训练质量不尽如人意;第二是训练的强度太大;第三是风险过高放弃训练[1]。而当先进的生物科技运用于运动训练时,竞技体育的这三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现代科技可以监测运动员身体的各项指标,如心率、肌肉密度、血乳酸、血色素、尿蛋白等,从而做出不同的训练规划以满足运动员的个性化需求。在生物科技监测下,运动员可以避免因过度训练带来的运动损伤[2]。技术的创新也促进了运动训练学相关理论体系的完善,如运动营养、运动损伤与预防、体能训练理论等[3]。

2.“三位一体”的新型训练模式

近年来竞技体育运动训练出现“训练、科研、保障”三位一体的新型训练模式,该模式将当下迅猛发展的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化融入其中,在数据库和各类模型的支持下,将传统的经验式训练变为可设计、可预期和可控制的训练,“剂量负荷”“精准营养”和“智能诊断”已经从概念成为现实[4]。

3.不仅要“有”,还要“用好”

但是技术若已开发,却不知道如何使用或者没有用好,同样是无济于事。要实现科技助力奥运工程,应把重心放到运动员和教练员身上,以技术为工具,满足他们之所需。对于体育科技如何用好的问题,国际上较多选择商业化、市场化、公司化运作的方式,多学科专业相互交叉配合,甚至进行跨界合作,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切实解决运动员和教练员团队实际问题和提高运动表现[5]。

文章来源:《种子科技》 网址: http://www.zzkjzz.cn/qikandaodu/2021/0215/842.html



上一篇:浅析回归自然建筑设计——建筑与健康
下一篇:科技圆梦强国志

种子科技投稿 | 种子科技编辑部| 种子科技版面费 | 种子科技论文发表 | 种子科技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种子科技》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