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种子科技》栏目设置[05/29]
- · 《种子科技》收稿方向[05/29]
- · 《种子科技》投稿方式[05/29]
- · 《种子科技》征稿要求[05/29]
- · 《种子科技》刊物宗旨[05/29]
播撒文化种子的“免费大戏” ——记坚守22年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在运城市南风广场,有一个业余文艺团体——南风老年蒲剧演唱团,天天坚持在这里唱两个小时的“蒲剧”,被群众誉为“永不落幕的‘免费大戏’”。 每天早上8点前,一群蒲剧爱好
在运城市南风广场,有一个业余文艺团体——南风老年蒲剧演唱团,天天坚持在这里唱两个小时的“蒲剧”,被群众誉为“永不落幕的‘免费大戏’”。
每天早上8点前,一群蒲剧爱好者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然后又各司其职,尽其所能,在一切就绪后,只要打板师傅一起板,一场美妙的乐器大合奏便应声而起。观众们或睁大眼睛,或眯着双眼,有的还用手指在大腿上敲着鼓点儿,享受这场美味的大合奏……
尔后,就由退下来的专业老艺人们,或自学成才的“下里巴人”,一个接一个地演唱蒲剧,引得观众掌声阵阵。
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还被群众推荐参加了省第十五届群星奖大赛,并荣获群星奖;从这支队伍走出去的蒲剧演唱者李振岚,还在山西电视台举办的《走进大戏台》舞台上获得二等奖。
为什么南风老年蒲剧演唱团能坚持22年久盛不衰呢?
有一位热心的组织者
1996年,李淑慧从盐化南星公司退休后,经常到西花园扭秧歌、唱蒲剧,开始只有她和闫景平老伴两个人,以后又加入了几个人;没有伴奏,她们就“清唱”。听的人多了,有些会唱戏的人也参加进来。李淑慧想,随着市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中央也有这方面的要求,于是,就审时度势,组织起一支文艺演唱队,市、区老龄委发现后,帮助她们把地点转移到市区中心——南风广场,还给他们起了“南风老年蒲剧演唱团”的名字。从此,他们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把城乡文化的旗帜高高地举了起来。
队伍扩大需要资金,但他们是“业余、自发、自愿”的 ,没有资格列入政府预算。李淑慧便和鱼明、李文明等几个文艺爱好者商量,由他们自己凑钱买了板、锣、钹等必须乐器,后来又找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于波,于波让文化局局长杨金贵拨了资金。夏县一对戏迷夫妻——史阿丽和韩铁军知道后,也慷慨捐资1.8万元,为演唱团购买了一对进口音箱、功放调音台和无线话筒等设备。
为了寻找伴奏者,李淑慧又东访西跑,从退休人员中找了几个人,有的是现成的,有的是“半瓶子”,有的是愿意跟着学的,但她不嫌不弃,把他们都当成宝贝疙瘩组织进来,一边学习,一边伴奏,通过以老带新和勤学苦练,培养出了一班“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的伴奏乐队。
李淑慧家离南风广场比较远,她就天天提前起床,叫上邻居陈桂云提前来到南风广场,把音响、电线等安排得妥妥当当,再把小凳子摆到观众席上,群众说:“她们这伙人比公务员上班还早呢!”
22年来,李淑慧就是凭着一颗初心,一种使命,一份对蒲剧的挚爱,在南风广场上举起了这面文化大旗。
有一支优秀的演唱队
有一支优秀的演唱队,是老年蒲剧演唱团久盛不衰的根本。
演唱队中有几种人,一种是退下来的的专业老艺人;一种是见过“教”的老演员;一种是自学成才的“下里巴人”。
闫景平是蒲剧泰斗闫逢春的儿子,天天来南风广场看戏,也演戏,尤其是在表演父亲经典剧目《舍饭》时,不但唱念做打到位,而且吹胡子瞪眼、唱腔道白、特别是抬脚动步的甩帽翅功夫,让人看得如醉如痴,观众说:“从闫景平的演出,我们可以看到蒲剧泰斗闫逢春的影子!”
田娥,是个蒲剧青衣,曾潜心学习冯派唱腔,唱得字正腔圆,情浓韵美,柔中见刚,刚中有柔,吐字清晰,委婉激烈,声情并茂,扣人心扉,是观众心中的名角。
李振岚,武雪莲、费翠芳等,是见过“教”的老演员,因故不上台了。他们却对蒲剧艺术有种执着的爱,于是,就把演唱团当成一种寄托,一块阵地,在这里播撒着文化种子,且演技高超,声情并茂,吐字清晰,嗓音嘹亮,很受观众欢迎。
“下里巴人”,来自群众,热爱蒲剧的群众,一旦站到演出位置上,就忘记自我,认真做戏,兢兢业业,严肃对待,那种态度丝毫不亚于在正规舞台上演出的武俊英、景雪变、孔向东等。这些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一种“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精神,有一种不认“输”的气质,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字——“练”!天天吊嗓子,天天学戏文,天天练唱腔,练习乏了,歇歇再练;某一句或某几句不规范,就搬出老师傅,如视频呀,唱片呀,录音呀,作为“范本”,跟着学,跟着练,反复学,反复练。他们说:“我们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文章来源:《种子科技》 网址: http://www.zzkjzz.cn/qikandaodu/2021/0122/814.html